曹培杰:不能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admin

曹培杰:不能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全文长 3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曹培杰:不能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

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取得有效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对科学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出现了认识误区,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就中小学科学教育认识误区及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梳理。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从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做好相关改革衔接等方面入手,对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和制度性安排。可见,如何准确把握科学教育内涵,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是一项事关全局、关乎未来的时代课题。

《意见》坚持重在实践、激发兴趣的原则,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内在品质。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科学内在品质的个体能够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灵活运用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或作出正确决策。这体现出科学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曹培杰:不能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展开全文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认识误区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取得有效进展的同时,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对科学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出现了认识误区,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1.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近年来,随着科学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有的学校认为,做好科学教育,就是抓好科学课程,不自觉地将科学教育窄化为小学科学课或中学“理、化、生”等科目的简单叠加。但也有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科学课程基础上,开发了STEM、创客、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毫无疑问,科学课程的不断完善,为科学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但是,以既定、先验、静态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科学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上好科学课”,必然把视角从“一门课程”转向“完整生活”、从“一本教材”转向“整个世界”,将“静态课程内容”与“动态科学创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来,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研究、解决科学问题,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2.将科学探究弱化为知识传递或固定程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在学生科学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为应对考试,学校教育长期存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重视科学知识讲授而轻视科学探究开展,甚至将科学教育弱化为固定的科学知识传递。这种“重知不重行”的教学模式导致科学教育面临“习而不用”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为学生离开学校后,很少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实际上,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离不开学生科学探究的扎实开展。大量具体知识的堆砌和记忆容易使学生丧失对科学的兴趣,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避免将科学探究变成一种固化的、程式化的方法体系,导致“活的探究”变成了“死的程式”。

不可否认,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流程是必要的,但要避免把它变为僵化的操作程序。科学教育一定要开展“真探究”,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促使他们不断修正方案,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3.将社会协同育人简化为学校内部事务

科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既涉及科学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实施等学校教育改革事项,也涉及科学教育环境条件创设、场馆资源对接等社会力量整合。近年来,我国政府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馆校合作,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中小学校仍然面临科学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校内外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单靠学校力量是很难办好科学教育的。

科学教育是协同育人的事业,绝不能把“全社会的科学教育”变成“校园里的科学教育”,甚至是“课堂里的科学教育”。要打破学校的围墙,建立学校与外部社会的协同机制,将教育链、科技链、创新链对接起来,形成校内外相互沟通、资源高度共享的科学教育新格局。

曹培杰:不能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1.推动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增效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教学水平持续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但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科学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下一步,要加强中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衔接,增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围绕科学主题开展教学合作,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将科学探究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探索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导向;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创作等服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全面加强科学教育专门师资培养,打造多学科交叉、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科学教育师资队伍。

2.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大格局

近年来,各地注重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家长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力量开放科学教育场所、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但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定位需进一步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亟待拓展,存在科学教育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的突出问题。

下一步,要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增强育人合力;用科学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推进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新科技企业等主动对接学校,向学生开放场所和资源,组织专业人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研究性学习等,引领科学教育发展;注重对薄弱学校及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大政策倾向和经费保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激发内生活力,立足本土形成特色化科学教育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3.强化科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科学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要深入探讨数字时代科学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举措,加强创客空间、智能工坊、虚拟实验室在中小学校的配置,用技术力量打通学校教育、网络学习、社会实践之间的壁垒,逐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贯通的科学教育新场景,以数字化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优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库,强化资源征集、对接、调度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治理,推行“互联网+监管”,引导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4.健全科学教育跟踪问效机制

科学教育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既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也要压实责任、跟踪问效。《意见》提出要“全面强化工作部署、推进、监测、指导,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

下一步,要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教育政策研究,推动科技类校外培训治理、竞赛活动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高考改革、科学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着力提升服务教育决策水平;持续开展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监测分析,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用广泛实践检验理论,实现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共进。

来源:曹培杰.新时代科学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8):5-11. (有删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MZA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