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陪伴、点燃、生长 | 新时代教育书摘

admin

教育就是陪伴、点燃、生长 | 新时代教育书摘

全文长 2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教育就是陪伴、点燃、生长 | 新时代教育书摘

我们怎么才能唤醒孩子内心的仁爱,传送生命的气息?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陪伴、点燃、生长。

教育即持续陪伴,发现孩子内心的闪光点。

对于“教育是什么”的追问,当以叶圣陶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观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我在乡镇中学工作,守得住寂寞,静下心来读了点儿书。那时没有网络,电视也很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报纸和书籍。晚上看看书,备备课,改改作业。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段宝贵的读书时光,看了一些教育类的期刊、人物传记,重读了四大名著。虽有人生的迷茫,却也过得充实,走得沉稳。这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对人要真诚,做事要认真,要会分享与合作。当时和几位中年教师处得极好,每周都要去他们家里坐坐,畅谈人生体验,交流教育教学心得。这些相处,使我明白了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明白了多付出、少谈回报的道理。那时我交了几位好朋友。当时镇医院有三位年轻医生,刚从卫校毕业。我们经常一起交流、聚会,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现在看来,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十年以后,我们都走上了管理岗位,他们成了各大医院的院长,现在发展都很好。正是这段经历告诉我,教育是漫长的旅程,急不得。

展开全文

孩子们有着巨大潜能。他们的内心蕴藏着丰厚的宝藏,他们的热情和能力,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他们需要被发现,被鼓励。当他们被教育唤醒、点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光体,都有其天赋特性。教育因陪伴而美好。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家长、教师和学校,是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家长守候孩子,要讲些艺术;教师守护孩子,要多些温度;行政守望校园,要长些精神。教育就是陪伴,在当今的浮躁喧嚣中,安静陪伴更彰显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我们陪伴每一颗种子的生长,见证每一颗种子的神奇。

教育即持续地点燃,点燃内在的心火。

曾国藩的爷爷是一个农民。有一次,他的爷爷被刺激了,原因是有人说了一句话“你再怎么弄也是个农民”。他回去就发奋图强,发誓一定要弄两个读书人出来。这就是点燃了“善”的力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教育”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是正确的,意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但是,教育的含义却一直遵循许慎的解释。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按照educate(教育)的本义去拨乱反正,把中国人实施了数千年的由外而内强加的孝道教育转变成对人性的尊重、由内而外的引导,变成真正的成全之道。翻译成今天的教育改革话语,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人性化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等。这些概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偶尔有人这样想,那也是“大逆不道”的。

如果从educate(教育)由内而外地引导概念出发,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点燃智慧的过程。所谓唤醒生命,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通过学习知识,学会思考,开启智慧。但是,像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是不可能开启人的智慧的。因为,那个内容过于简单,方法过于粗暴,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使用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推理论证,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不恰当的内容与方法,不但不能够将学生的生命唤醒,点燃他们的智慧,反而会让他们进一步陷于蒙昧状态。

在西方的教育中,即使是从苏格拉底的对话里,我们也可以切实地体验到那种对话确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过程。对话基本上遵循这样三个原则。第一,平等原则。也就是对话双方完全平等,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是在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第二,自由原则。所讨论的话题与内容,常常没有事先约定,都是在双方的兴趣中自由碰撞的结果。第三,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所谓开放,就是讨论常常没有终极结论,即使偶尔有结论也是相对的结论、暂时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或者让别人修正。保留问题的开放性,让后人能够不断地在前人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加厚研究,发展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开放性保证了好老师一定是能够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的那类老师,而不是让后人无限崇拜的老师。

教育即持续生长。

《诗经·卫风·淇奥》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歌颂君子高洁不屈的品德,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曾国藩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这是持续的生长;学生的成长必须持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能停下来。曾国藩到了北京,有人说他太自傲,目中无人,见识浅薄,没有主见,30岁的曾国藩决心要重新做人。首先戒烟,每天记日记,磨炼意志,成就了自己。

如果各用一个词概括我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改革追求的现代教育,传统教育更多用的是“塑造”——用一个理论去灌输,用一个所谓的模范人物去引领,这样的教育苍白而乏力,培养的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现代教育则是“生长”。我更赞成“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我希望“陪伴点燃生长”让孩子成为完全的人,这个人就像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要求师生做人无私无畏,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能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

“陪伴”是态度,“点燃”是方法,“生长”是过程。陪伴学生,点燃学生,引领学生生长,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实现学校的教育价值。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说,中华民族之弊病有五大端;愚、弱、贫、散、私。我希望字水学生扫除弊端,成为有仁爱气息的、真正高贵的人,希望字水中学向每个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MZA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