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重涵:孩子需要理性爱——让教育科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admin

吴重涵:孩子需要理性爱——让教育科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让教育科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读《孩子需要理性爱》有感

作者|吴重涵

在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普及读物中,孙云晓每一本著作的问世,都是重量级的。

他集家庭教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于一身,其最新力作《孩子需要理性爱》涉及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命题——家庭教育是现代情感家庭的理性行为。他稍早前的著作《教育的魅力在生活》则讨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家庭教育的实质是家庭生活中儿童的改变,这两个命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这两本著作的理论背景,有必要将这两个命题按出版的时间先后做一个简单讨论。

第一个命题,家庭教育的实质,是家庭生活中儿童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发生的改变。

现代著名的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耀华精准地道出了家庭教育的实质,这就是家庭的运转本身赋予的塑造人的力量。在《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这部经典学术著作中,林先生以小说体的民族志方法,记录了一个家族30多年运转过程中耕作、节日、家居、生老病死、自然和社会灾害、分家、孩子入学、交易等种种生活的细节,每一个家庭成员(包括儿童)正是在所经历的家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观察、模仿、体验、决策、反思,成长为后来的他自己。多方面家庭生活这枚“钱币”的另一个面向,是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家庭外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社会关系的整体结构。所以生活教育的本质又是社会关系及其互动的影响。

另一位当代的美籍华人著名社会学学者阎云翔也揭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农村在集体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家庭运转各方面生活及其变化的种种特征,导致了不同代际年轻人的不同人格特点。大量的证据,都指向了家庭运转和家庭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塑造(社会化)儿童的强大力量,指向了生活作为家庭教育的本质。

另一方面,有多种证据表明,在当代家庭教育作用出现快速增强趋势的同时,家庭中父母直接教养的作用出现了减弱的迹象,这里出现的一强一弱剪刀差,也从另一个角度雄辩地证明:家庭生活才是现代家庭对儿童日益增强作用的本质,而不是父母如何说教孩子。

吴重涵:孩子需要理性爱——让教育科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展开全文

第二个家庭教育的基本命题,是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理性行为。

众所周知,现代家庭是以情感为基础建立的,包括夫妻间的爱情和亲子之间的依恋感情,有所谓现代家庭就是情感家庭的判断。情感的消失就意味着家庭的解体。但是,情感作为中国家庭的核心因素,是现代的事情,伴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一种经济组织制度,具有经济理性算计的鲜明特征。夫妻组建家庭、代际间的关系是基于经济理性算计的。爱情和情感,对于传统家庭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所以,家庭在从“经济家庭”到“情感家庭”的转型过程中,情感是现代家庭才具备的特征。

涂尔干指出,人类家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一个家庭(家族)总是以追求家庭的代际兴旺不衰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共同理想。追求家庭兴旺不衰的手段,传统社会是经济理性手段,是以金钱和不动产等经济财产代际传承来衡量的。

现在这种经济传承的理性手段,正在逐步被向孩子投入“教育资本”,来作为家庭兴旺不衰的主要理性手段(桑格利语)。现实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从是否要孩子,要多少孩子,到上什么幼儿园、在哪里(什么小区)居住、读什么学校,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从金钱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到年轻父母的快乐投入;从教养注重孩子当下的快乐,到注重当下快乐和长远幸福的算计权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具有理性算计的特征。

所以很多场合下,家庭教育研究需要经济学概念和研究视角的介入。可以判断,对孩子的教育,作为取代经济和财产传承的家庭兴旺不衰的基本手段,育儿的理性、算计特征正在不断地凸显出来。

但是,对孩子教育理性算计的背后,又有着“爱”作为强大的背景。正如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显要经济理性行为特征,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家庭不存在情感,而是存在着情感的独特表达(非语言的行为表达,很中国化的表达);现代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又何尝不是背后孕育着深厚的亲子情感呢!不论是选择采取专制型教养、权威型教养还是放任型教养,这些教养都是沐浴在父母对孩子深厚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深深的依恋的海洋之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云晓提出了理性爱这样一个概念,将理性和爱关联起来。爱是家庭教育的底色,而理性是达成亲子之爱、家庭之爱的手段和途径。

《孩子需要理性爱》对教育理性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父母如何为孩子安排社区、选择幼儿园和学校等直接的教育理性上,而是看到了这些“理性”的“非理性”,即看似理性的教育算计背后却是非理性的行为。理性行为的非理性,是一个经济学的著名命题,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行为。看似理性的教育竞争,形成了日益内卷的全民焦虑局面,引发了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不断攀升的严重社会问题,造成了大量家长在筋疲力尽的教育竞赛中得到的却是不比上一代家长更好的教育结果。

到底什么是“理性的”爱?《孩子需要理性爱》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理性爱的核心,是聚焦儿童现代人格的形成。对于现代健康人格,列维(Levine)认为自治人格的缺失,是造成中产和精英家庭儿童大批量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鲍姆林德认为自治人格是父母教养的核心,自治人格是由独立、有能力、有爱心构成的一个整体。孙云晓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国内相关研究和中国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倡导用权威民主型教养,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主动性这样两颗健康人格的“良种”,并向家长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当前强调家庭对儿童的理性爱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理性爱的不理性做出正本清源。

吴重涵:孩子需要理性爱——让教育科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对孩子的理性爱的本质是人格的健康成长,这就关联到了家庭生活,因为人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孩子的理性爱又不仅关系到家庭生活,还关联到了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因为理性爱的基本手段离不开学校教育,而理性爱的根源又在于家庭生活。那么,当前儿童的家庭生活与学业学习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状况呢?

研究显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悖论,即家长对孩子生活上千般宠溺,同时又对孩子的学业形成无限的压力,这样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家庭趋势,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客观上说,家庭悖论在中国受中国传统科举文化的深刻影响,有着深厚的生长土壤,解决起来十分不易。对孩子学业上的理性算计客观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学业压力,是出于“理性”考量但实际上不理性的行为。巨大学业压力之下,父母出于对孩子学习辛苦的补偿,往往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而这又破坏了儿童自治人格形成的根本基础——如果孩子到10岁还让妈妈系鞋带,他如何把握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即自治)?而自治人格才是既与学业成绩高度相关,又是与儿童心理问题高度负相关的“原因变量”,是孩子长大后在社会立足生活幸福高度相关的“原因变量”。

家庭悖论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如何打破,家长不理性的“理性教育追求”如何改变,就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当务之急。而破解家庭教育悖论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让孩子以健康的自治人格面对学校的学业生活。我以为这就是理性爱的含义所在,也是《孩子需要理性爱》和《教育的魅力在生活》要告诉家长们的。

(本文原载2024年4月4日《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吴重涵:孩子需要理性爱——让教育科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延伸阅读:

孙云晓:孩子最需要“有温暖的家”——家庭教育只要做到这12个字,就是好父母

孙云晓:幸福童年的本质特征——幸福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童年

孙云晓:尊重孩子的九个法则|洪明:家庭生活教育要义

孙云晓: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做到这12个字,就是好父母,就是强大的父母

孙云晓:在“内卷”的社会,孩子要克服“麻将心理”

孙云晓:让孩子在试错中走向独立

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

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家长收藏细看:首届“家长学校开学周”主题教育活动专辑(视频全集)

春季是孩子的黄金长高期!这些运动助孩子长个,有益大脑发育

这3种早餐已被拉入“黑名单”,影响长高和发育,不建议长期给娃吃

立春后,抓住孩子身高的猛长期,错过再等一年!

春季是长高黄金期!做对4件事,帮娃突破遗传身高

最新!青少年身高标准表公布,你家孩子达标了吗?

1—18岁男女孩最新身高标准表,你家孩子达标了吗?

在这两个黄金时间睡觉,孩子才能长得更高!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MZA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