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admin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每年春天,趁着玉兰花开,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玉兰节就会应季而生,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英语等多学科,调动全校学生全员参与,因地制宜、因龄制课的玉兰课程也会随之到来。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精心设计了玉兰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迄今为止,玉兰节以及玉兰课程已经陪伴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走过了数个春天。在跨学科实践日渐成为课程改革高频词的今天,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如何不断丰富完善跨学科实践课程,又是如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培养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人才,一起来看看~

01

小玉兰花里的大学问

提到玉兰花,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只不过是春天众多绽放的花朵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在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学生眼里,玉兰花的学问可就太大了。

展开全文

一朵玉兰花可以写一篇优美的诗歌,可以画一幅画,可以研究它的生长习性、结构特点,可以制作成玉兰皂,还可以练习与它相关的英文词汇......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玉兰课程坚持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课程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在设计上,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如一、二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春天”;三年级的同学制作七彩风车;四年级的孩子们在春季走进大觉寺研学;五年级制作美丽的风筝;六年级的大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的玉兰皂。玉兰课程结合玉兰节的季节性特点,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生动、有趣的进行融合,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课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今天我们看到的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越来越完善、成熟、有体系,而这一切,还要从一个葫芦说起。

21世纪初,学校就开设了《有趣的葫芦》课程,听上去似乎是比较早的学科融合实践。但是在当时,学校设置这门课的初衷却是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教会学生一门手艺,让学生毕业之后会种葫芦、画葫芦,可以通过售卖葫芦产品谋生。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简单的葫芦课程逐渐被打造为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科学老师教授种植相关的科学知识、语文学科从原来的读葫芦娃故事到学写观察日记、数学老师让学生在种植时做一些具体的计算、美术老师则负责教学生葫芦绘画、音乐老师教学生吹葫芦丝……整个实践过程与科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各个学科相融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

从曾经的葫芦,到今天的玉兰,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学科融合实践从一个小事物出发,不断把一门谋生的手艺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跨学科融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学会分享与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02

“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建设”

2020年,学校加挂了“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校牌。作为海淀区院校合作办学的首个“未来教育”实验校,海淀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书记、校长丁刚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方向、确定路径,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学校”。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在丁刚校长看来,“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建设”,而未来学校课程的特征是契合、融合、联合,谈到如何构建未来课程,丁刚校长说:“我们将在传统的劳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把整个课程进行整合,更突出孩子的参与,侧重激发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据了解,学校开设了42门特色课程,民乐、非遗制作、陶艺、木工机器人、编程、激光雕刻等等,涉及艺术、手工制作、科技等多个门类,打造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和乐”课程体系, 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通过丰富完善的“和乐”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此外,学校还立足常态课,打造“三度、三大、三动、三高”的和乐课堂文化,其中“三度”是指“预学”有维度、“共学”有深度、“延学”有广度;“三大”即大声说话、大胆发言、大段表述;“三动”即任务驱动、问题导动、学生主动;“三高”即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高、快乐指数高。“四个三”的背后是学生学科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互研互学,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的场域,学校还建设了融劳动、美术和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葫芦博物馆、聚焦数字化教学的腾讯“未来+教育”AI教室、劳动专业教室等。

03

院校合作办学,打造具有未来感和创新性的小学

去年9月,学校正式加入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这也是继加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校牌之后,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又一次升级。

海淀教科院和学校共同制定了《未来实验小学五年发展规划》,院校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一直努力探索与海淀高速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教育样态,依托区教科院的强大科研实力和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卓越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获评“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海淀北部第一所“未来教育”实验校,它的跨学科实践到底有啥不一样

此外,学校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也有诸多探索。据丁刚校长介绍,学校始终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多渠道聘请专家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每学期都有教科院的专家走进学校进行听评课,还有专家走进课堂亲自上示范课。我们也多次邀请外省市教研团队到学校进行交流指导。每次交流既是课程文化的交流,也是教学理念的碰撞,更是多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对于青年教师,学校还搭建了适合的成长平台,开展师徒结对、基本功培训、跟岗学习、评优课展示等活动,优化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在多年的办学中,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深化“和乐”评价,以五种颜色的校徽贴代表德智体美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开展“和乐”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名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鼓励。

“在教科院的引领下,学校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所具有未来感和创新性的小学,通过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课程设置、多样的教育活动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将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和体验”,丁刚校长表示。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MZA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